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高度集约化发展,养殖鱼类面临越来越多的应激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上发生了一种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鱼类(白鲢最明显)应激性疾病,给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该病主要表现为:当养殖鱼类受到应激因子(如拉网捕捞、天气突变和长途运输等)刺激时即可突然、快速地发生全身性体表和鳃出血而大批死亡。
鱼类应激性出血症的病因比较复杂,防治困难,经病理研究分析,该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
1.病因
人为因素:密养、捕捞、转移、运输、不良饲料等。环境因素:不良水质、水温的突变、气候的突变、低气压等。生物因素:细菌、病菌和寄生虫等。
2.发病特点
(1)发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高峰期为7-10月份,以盛夏酷暑发病最严重;水温在25℃以上多发生,28-32℃发病最严重,20℃以下很少发生;发生应激性出血的鱼在水温逐渐降低的情况下,其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2)各种养殖鱼均可发生。但以白鲢、鲤鱼最突出,其次是草鱼、鲫鱼、鲂鱼、花鲢。从鱼种到成鱼阶段均可发生,但一般成鱼发生率高。
(3)此病多发生在以投喂蛋白质和能量等营养含量高的饲料为主的养殖中。且在有应激因子刺激下发病,如鱼的分池、转池、转箱及销售时的捕捞和长途运输等。
(4)此病多见于高密度养殖的池塘和网箱中。而密度较稀、饲料品质较低、粗纤维含量较高的养殖条件下很少发生。尤其是超量投喂添加了喹乙醇(生长激素)的饲料后,发病率增高,且病情会更加严重。
(5)同一地区的鱼塘或同一水体的网箱中,投喂几种不同厂家生产的饲料,或投喂同一厂家的饲料,只有一部分鱼发病,而另一些却不发病。
(6)发病鱼普遍比不患病的鱼长得快。即使在同一发病鱼池或网箱中,长得较快、体态肥大的鱼患病严重,而个体瘦小的鱼患病较轻,甚至不患病。
(7)对病鱼使用抗菌素治疗无效或效果很差。使用维生素C、E等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
(8)发病突然。在发病前鱼体无异常现象,而当鱼在受到应激因子的刺激时,往往在几分钟、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即出现症状,并且很快死亡,表现鱼的抗应激能力极差。
3.症状表现
发病前鱼无明显症状,活动正常,但当其受到应激因子如捕捞拉网、水质不良、水温突变、长途运输等刺激时,鱼体则表现为非常敏感,极度不安,跳动剧烈,即可突然、快速地发生全身体表充血和出血而大批死亡。
有时在受到应激因子时几十秒到几分钟内鱼体腹部、头部、嘴角、鳃盖、鳃丝、鳍条基部就显著充血发红和出血,严重者鳃丝出血严重,有大量的鲜血从鳃盖下涌出而染红水体。
病鱼特别不耐长途运输,大部分在运输过程中死亡,即使未死亡者,也表现为生命垂危,全身变为桃红色,鱼体发硬,最终死亡或失去商品价值。
病鱼体表粘液分泌减少,手摸有粗糙感;肌肉水分增多,体表有浮肿感;肛门轻度红肿,肠道轻度充血;肝脏肿大,质地变脆;胆囊扩张,胆汁充盈;脾淤血肿大,呈紫黑色;心脏轻度扩大,颜色变淡;腹腔内积有多少不等的淡腹水。
4.防控措施
1、配合饲料配方要营养均衡。在设计饲料配方时要注意营养平衡,必须考虑能量和粗蛋白的标准,使其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在鱼类不同生长期投喂不同配比的饲料,尤其是蛋白质含量要恰到好处,比例适当。不使用喹乙醇类的生长激素。
2、适当搭配投喂天然饵料或其它饲料。如草鱼加喂饲草,青鱼、鲤鱼加喂田螺等。
3、不要滥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用刺激性小、作用效果好、适应范围广的药物,如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溴氯海因及中草药制剂、生物制剂,以避免鱼体长期受刺激,致使应激能力差。
4、尽量避开高温时期(时段)捕捞、运输。捕捞、运输时动作要缓、轻,采用柔软网具和运输工具。
5、天气突变时,做好鱼池的水质调节和增氧、降温安排,做到早预测,早防范。
6、放养密度不宜过大,采用生态养殖方式,改善鱼类生存生长的环境,提高鱼类抗应激能力。
7、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质,保持水质的清新,据报道定期用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既有改善水质的作用,又有增强鱼体抗应激的能力。
8、如果近期内要进行分箱、转池、捕捞运输等工作时应提前投喂一段时间的抗应激药物赛有渔液肽美,以增强鱼体体质,提高抗应激能力
9、发病后,除立即改善、适应鱼的生存环境后,施用抗应激类赛有渔液肽美和治疗出血病类药物止血肠鳃康进行针对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