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些年草鱼养殖的过程中,草鱼“肝胆综合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造成养殖过程中饵料系数的下降,生长速度的放缓,鱼类的体质及免疫力下降,易出现继发的细菌性疾病,使用刺激性消毒剂和杀虫剂,容易出现死亡量上升,鱼的抗应激能力下降,捕捞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死亡。这些都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损失。
一、草鱼脂肪肝的发生机制
脂肪肝,简单地说,就是鱼类的肝脏里面脂肪积累过多而形成的。造成脂肪在肝脏里面不断积累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 一个鱼类肝脏内的脂肪的来源过多,二是肝脏把脂肪运出去的能力不够,导致脂肪在肝脏的积累。
鱼体内肝脏脂肪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饲料中的油脂经过消化道消化后的产物经过吸收后进入到血液当中,经过循环系统运输到肝脏,在肝脏再次合成脂肪。其次是被鱼类摄食到体内的过量糖类和蛋白质消化后形成的氨基酸在肝脏内转化成脂肪。
一般认为,肝脏中积累的脂肪以脂蛋白的形式被输送到血液,然后转运至其他组织中再利用或在脂肪组织中储存。如果水生动物机体内的脂蛋白的合成量不足时,肝细胞中的脂肪不能及时运出,就会造成脂肪在肝脏中积聚。
饲料当中的能量蛋白比不均衡,营养配比不全面以及养殖过程中的过量投喂是造成鱼类脂肪肝的最主要的原因。
胆汁由肝脏分泌,经过肝脏内的胆管汇集到胆囊,最终经过导管进入消化道。在草鱼养殖脂肪肝的形成的过程中,细胞组织随着脂肪的积累,体积不断增大,一旦对附近的肝内胆管形成挤压,就会造成肝脏分泌的胆汁排出受阻,当受挤压的胆管到达一定数量的时候,胆汁淤积在肝脏组织将之染成绿色,形成绿肝。
二、如何预防脂肪肝?
在养殖户饲料选择过程中,有以下几个误区:
1、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越高,饲料的质量越好?
如果鱼类饲料当中的粗蛋白含量过高,但是被用于合成自身机体蛋白的比例低,那么饲料当中的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更多地转化成脂肪在肝脏或者肠系膜等处蓄积,造成鱼类脂肪肝。
在草鱼饲料的蛋白质中,使用的植物性蛋白的比例较大,植物性饲料饲料中容易缺乏的是赖氨酸。它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参与体蛋白的合成,提高饲料中的蛋白质的沉积率。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它密切相关。因此,在饲料的选择过程中,我们不仅仅需要关注粗蛋白含量,更需要关注饲料标签上赖氨酸的含量。
2、生长速度越快,所用的饲料质量就越好?
生长速度和鱼类的健康程度本身是一个矛盾体,生长速度越快,就越违背鱼类的自然生长规律,长期催肥长膘的过程,会导致鱼类自身的体质和免疫力下降,肝胆病等病害风险也就越来越高。
因此,在对比饲料质量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比生长速度,也需要对比投喂过程中鱼体的健康状况。定期打样解剖,观察鱼类的肝胆和肠道的健康程度。
3、饲料价格越低,养殖的成本就越低?
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养殖户有这样一种观念,认为饲料的价格越低,养殖成本就越低,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因为饲料本质上是我们养殖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最终影响养殖利润空间的是每斤鱼的饲料成本而不是饲料本身的价格。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价格相对较低的低档料由于自身所使用的原料成本限制,相对于使用中高档料的养殖塘口,更容易出现肝胆病的问题。
三、中草药在肝胆综合征上的应用
由于中药有无残留、高效平和无毒的特性,因此市面上默认用中药效果较好,按照效果,可以讲保肝药分为三种:“保肝”、“清肝”、“补肝”。
1保肝药
“保肝药”:连翘、甘草、黄芪、茯苓、丹参等等都是保肝药。即中药理论里解毒平和滋补的药物,能帮助肝脏免受损伤,减轻肝脏负荷。一般适用于中期养殖食量大增、早期转肝以及养殖外环境多变之时。
2清肝药
“清肝药”:水产中成药大多都是清热解毒的肝药。 最常见的是三黄散、龙胆泻肝散、黄连解毒散、茵陈蒿汤等等。能清热解毒,疏泻肝火,减轻暴食引起的肝脏消化负荷。用于处理黄肝,肝肿大效果明显,同时还能防治细菌感染,防控病毒暴发。所以市场上最为常用。
3补肝药
“补肝药”:补肝的药物中药里比较少。效果好的有水飞蓟、当归、白芍等等。这类中药都有保护肝细胞,修复肝组织的作用。可用于肝萎缩,肝水肿、肝坏死等较为严重的肝脏病变的修复,以及细菌、病毒病控制后的肌体恢复。
金肝利胆:主要成分有硫酸锌、维生素B6、蒲公英、车前子、姜黄、龙胆等, 主治肝胆综合症状。拌饵投喂,每袋拌料80斤,连用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