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败血症又称爆发性出血病,此病流行广、发病快、周期长,死亡率10-80%,如不及时治疗,其死亡率可达90%以上,为淡水养殖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
细菌性败血症的致病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该致病菌在任何养殖水体中都存在,当鱼体抵抗力较强时,一般不发病,但在环境条件恶化时,寄生虫往往大量繁殖,破坏鱼体体表及其它器官组织,而此时鱼体处于应急状态,抵抗力下降,因此致病菌乘虚而入感染鱼体致病,有人以此认为,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寄生虫。要彻底治疗细菌性败血症就必须先杀灭寄生虫再杀致病菌。如果仅仅杀菌,往往引起复发,复发之后再治疗就较为困难,势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细菌性败血症的流行情况
全年均可发病,主要流行于水温25-30℃,各种鱼类均可发病,主要危害白鲢、鲫鱼、鲂鱼和少量的鲤鱼、鳙鱼。
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从发病规律上来诊断。
一、细菌性败血症几乎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一旦发现池塘大量死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种鱼类时,(在排除了中毒、泛塘等情况之外)基本上可以诊断为细菌性败血症;
二、淡水鱼类其它鱼病一般不危害野杂鱼,池塘中一旦发现麦穗鱼、黄桑鱼等这些野杂鱼死亡,而且死亡次序在其它养殖鱼类之前,就可以诊断为细菌性败血症;
三、在鲤鱼、鲫鱼大量繁殖季节,这时鱼体体质较弱,容易被感染,如发现鲤鱼、鲫鱼大量死亡,也可诊断为细菌性败血症。
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体
导致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有三种:
(1)鲁氏耶尔林氏菌;
(2)嗜水气单胞菌;
(3)弧菌。
以上三种病原体均可产生溶血毒素和细胞毒素,导致病鱼表现出细菌性败血症症状。以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最为常见,病鱼腹部肿大,有充血现象,轻压腹部,有腥臭味的液体从肛门流出,且紫黑色或红黑色,最先感染池塘中的小杂鱼,当小杂鱼出现死亡之后4-5天,养殖鱼类开始发病,1周内达到死亡高峰。
细菌性败血症的症状
主要症状是病鱼胸鳍、背鳍、尾鳍基部及眼眶周围有明显充血现象,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的鳞片竖起,肛门拖粘液粪便。解剖鱼体可见腹内有大量红色或淡黄色腹水,胃肠内没有食物,肠道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肝、脾、肾肿大、淤血,呈紫黑色。少数体质瘦弱的鱼无明显症状出现死亡。
患病早期,病鱼主要表现为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骨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鳃丝灰白显示贫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剖开腹腔,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
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病原因
1、水质恶化:高密度的人工养殖、投喂大量饲料,不分季节盲目加大施肥量,致使池中残饵、粪便等腐殖质增多,造成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增多,严重污染了水质,从而导致鱼病频发。
2、营养失衡:由于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过多或不足引起鱼体相关机能紊乱失衡,从而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
3、盲目用药:在养殖过程中有的养殖户不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用药,而是滥用药物。因药物之间搭配不科学造成药物间复杂的药理反应,对鱼体各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还有长期过量使用抗生素、杀虫剂等药物很容易造成鱼体损伤,诱发疫病。
4、管理不科学:连片养殖区,由于养殖的池塘分属不同的养殖户,防治鱼病时不能同时进行,没能做到统防统治,从而不能彻底阻断病菌传染源,有的养殖户随意丢弃死鱼,甚至将死鱼扔进公共水源地,导致鱼病的传播、蔓延。
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1杀灭寄生虫: 当确诊为败血症时,还要检查有无寄生虫存在,若有寄生虫,应先泼洒杀虫剂,减少再次受伤感染的机会,若池塘内虾类较多,有一定经济价值,就不能用有机磷杀虫剂,如敌百虫、敌杀死等。
2外用: 杀灭寄生虫后,用消毒剂消毒,水质较肥时选用强氯精、溴氯海因,较瘦的池塘可选用二氧化氯和苯扎溴铵,另外应根据养殖对象的不同,结合天气,水质条件适当调整用药量,为了维持药物浓度,消毒药物一般要连续使用2-3次。
3内服: 发生鱼类败血症时,在泼洒外用药物的同时,应投喂药饵,可用中草药产品止血肠鳃康拌饲料投喂,连服3-5天,不仅可以加速鱼病的好转,同时对未感染的个体能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迅速控制疫病的蔓延。
4注意事项:用药量一定要足,几乎所有的消毒剂、杀虫剂在使用过程中都受到水体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多次用药后,鱼易产生抗体,对水质较肥、水质恶化的水域,用药要适当加大剂量。在治疗期间一定要做好池塘的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捞出死鱼、焚烧和深埋,以免重复感染。对所使用的工具要进行消毒,饲料要新鲜,并根据需要换水,保持水质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