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水体容量,如果溶氧有保障、水温分层能有效避免,是可以提高产量或载鱼量的。从透明度的角度来讲,如果没有增氧或搅水机械等设施配套,1.5~2米以下的水体基本就己经达到了溶氧补偿深度的限值,就是说,再这个深度以下的光合作用基本就没有了,超过这个深度以下的水体基本上处于低氧状态,更深处甚至是无氧情形,针对养殖是更多还是负面影响。
冬天水深是有好处的,深水的底层水域在冬天能起到保温作用,夏天的深水的底层水域也能起到降温作用。但是,大水面(水库、河道)的溶氧补偿深度会比池塘大很多,这点要注意区分。
相对于深水来说,水浅的弊端大于深水,水浅的水体最明显的是产量不高或载鱼量不大,水体的平衡系统容易被破坏,在夏天大热天时,因光线强度大,水温会急剧升高甚至引起鱼的中暑。
当然,浅水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早春,鱼苗阶段就更适合养在水深在0.8m-1.2m范围以内的浅水范围内。另外,除了在热天和冷天以外,在春天和秋末时,还应把水的深度适当的降一下,利用"浅水升温"的道理来人为的提升水温,以利于鱼儿在春天早开食多吃食,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秋末时段,让鱼儿多吃料强健体质迎接寒冬的到来。
一般池水超过3米时,一般情况下因光照不足或无光,产氧功能不足或缺失,底层多为溶氧不足,当溶氧处于低限极值时,鱼一般不会在底层活动。
当水深达4米及以上时,基本上水体浪费很大,表层和底层水温相差也巨大,底层缺氧甚至寡氧(无氧),底层少有鱼类活动,似冰火两重天,所以过度深水塘如果没有好好去设计,最终鱼产量不一定比适度水深(2-3米)塘的鱼产量高。
养鱼水域水的深度以2-3米为最佳,至少1.5米。但是,当水深2-2.5米时,因水深1米处和2米处溶氧度大多相差一半,需增氧机搅水才能混合水体达到均衡溶氧的状态才有宜于鱼类生长。如果养殖区域水深1米左右,原则上须微流水养殖,不然的话估计没什么产量的。
关于池塘水深,和季节水温等变化,也是有很大的联系,我们养殖过程中,最好了解清楚水体深度,水温变化和对流的变化规律,利用好这些规律,来帮我们更好的养好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