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头虫是淡水螯虾的一种体外共生生物,切头虫(Diceratocephatasp.)属于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切头虫目,通常生活在甲壳动物的体表或鳃腔中,一般认为它与淡水甲壳动物是共生的,并不影响螯虾的生长。生活在螯虾体表的切头虫以周围环境中的碎屑为食。因为虾在摄食时经常将食物撕碎,使周围的水体中存在大量食物碎屑,所以切头虫很容易得到食物。(按:日常管理中,建议适当采取培菌等调水措施净化水质,通过竞争营养,抑制切头虫的生长。)
出现切头虫表现症状:
成虫所产的卵以卵柄粘附在螯虾体表,卵为乳白色,25℃时,卵经过25-30天孵化,孵出的幼虫外型与成虫相似,为白色半透明状,一对触角,一个咽和一对肠,全身覆盖纤毛,幼虫从卵中孵出,开始时以肌肉质的柄附着在虾体表,2-3天后通过纤毛运动转移到螯虾体表的不同部位,如触角和步足的基部、腹部的腹面边缘、额剑、口器等部位,然后固着,再经过70-85天的生长达到性成熟并产卵,产卵后的成虫在螯虾体表继续存活1-2个月。
整个生活史部是在螯虾体表度过的,鳃丝上和鳃腔中均未见到成虫、幼虫和卵。在抱卵虾体表的切头虫并不以虾卵为食,也未见它破坏虾卵的情况。由于它们并不生活于虾的鳃腔,所以也不引起虾的呼吸困难。但有些种类的切头虫能感染螯虾的鳃部,并引起虾的死亡。虽然大多切头虫不会引起螯虾死亡,但是大量附着切头虫的螯虾,其外观会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售价。
如何防治切头虫?
1、切头虫数量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可能与虾的蜕皮周期有关,在大个体红螯螯虾上比较明显,初夏时大部分虾开始蜕皮,此时虫体数量最少,随着蜕皮的结束,虫体数开始缓慢上升,到下一次蜕皮时达到最高峰。但这种季节性变化在幼虾上并不明显。
2、大个体螫虾体表的虫体数明显多于小螯虾,可能是因为大虾能给切头虫提供更大的附着和产卵的表面积,另一方面是因为小螯虾的蜕皮比较频繁。
3、切头虫有许多种,在很多养殖的淡水螯虾种类上都发现有不同种类的切头虫,甚至在同一个虾体上有不同种类的切头虫,而且目前还没有一种专用药物能完全杀死它们。有实验表明,用3.5%的食盐水浸洗2—3次,每次30分钟可以杀死成虫和幼虫,无法杀死虫卵。也可选择时机使用安全性高的中药草本驱虫净进行驱杀,配合增强体质、调水等措施。
4、由于切头虫切头虫的传播方式为接触传播,不带虫的幼虾只有在和带虫的成虾一起饲养时才会被染上,而幼虾单独饲养或用带虫成虾的水饲养幼虾均不会染上切头虫。所以,最好的控制方法是不要将带虫的虾引进商品虾养殖池中。切头虫不能完全自由生活,必须依靠接触方式获得新宿主,在人工繁殖时将带虫的亲虾与虾苗及时分开,则虾苗完全可以不染上切头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