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菌性鱼病的特点与种类:
传染病流行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因此要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二、致病菌一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感染:
1、接触感染某些致病菌通过与宿主接触,侵入宿主完整的皮肤或正常黏膜引起感染。
2、创伤感染某些致病菌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引起感染。
3、消化道感染宿主摄入被病菌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三、常见病原细菌的种类:
1、弧菌属,细菌菌体短小,直或弯杆状,以一根或几根鞭毛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如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哈维氏弧菌。
2、气单胞菌属,形态从直杆状到弧形不等,通常以一根极生鞭毛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如嗜水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
3、爱德华氏菌属,小直杆状,周身具有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常见的有迟缓爱德华氏菌。
4、假单胞菌属,细菌为直或微弯的杆菌,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如荧光假单胞菌。
5、链球菌属,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排列成链状或成双,链的长短不一,革兰氏染色阳性。
四、为什么用药没有效果?
1、病原具抗药性:鱼类病原菌对药物敏感性降低的一种现象,尤其对同一种药物反复使用,抗药性的增强更为明显。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各种药物交替使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2、用药量不足或过量:用药前水体体积计算与称药量不准是造成用药不足与过量的主要原因。药量不足时池水达不到所需浓度,造成防治效果不佳。药量过多时会超出鱼类忍受限度,造成鱼体损伤或死亡。
3、用药疗程不足:有些鱼病在使用药物一个疗程后并不能起到满意的效果,而需要使用两个或更多个疗程。若疗程不足,病菌杀灭不彻底,就会出现治愈率低或该病再次复发现象。
4、未对症下药:盲目乱投药是防治鱼病的大忌。这样既达不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又会造成浪费,甚至还会起副作用。
新型抗生素替代品的使用:2020年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可以选用中草药、抗菌肽、溶菌酶、发酵饲料。
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以及养殖水草等生态学方法来调整、改善、保护鱼类生活的环境,控制、消灭病原,达到水生动物健康养殖。
水产微生态制剂种类:超能EM菌、超能芽孢杆菌、超能乳酸菌类、硝化与反硝化细菌、酵母菌、蛭弧菌、噬菌体。
细菌性疾病的免疫防治:水产疫苗开发;增强鱼类特异性免疫水平,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符合水产品无药残理念;疾病届研究与开发的主流方向。
五、鱼类免疫预防实践中的问题:
水产养殖环境差;病原的感染对象较多;养殖业者专业知识不足;养殖鱼类价格低廉;政府缺少相应计划。